《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出版座谈会5月22日在京召开。23日,《人民日报》刊载了座谈会发言摘编。以下是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所作的题为《深刻认识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贡献》的发言。
编辑出版《习近平著作选读》,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根据党中央批准的工作方案,中央宣传部会同中央办公厅、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承担这项重大政治任务,高质量完成选读编辑出版工作,为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权威教材。认真学习研读这部著作,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这一思想闪耀真理光芒、富有实践伟力,更加深刻体悟到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重大贡献。
一是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恩格斯曾深刻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就在于这一思想以具体的历史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又紧密结合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推进理论创新创造,深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这一思想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性地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造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赋予马克思主义更为鲜明的中国特色、更为显著的时代特征、更为生动的实践特点,使马克思主义以旺盛活力和崭新形象展现于世,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和坚定理论自信。学习选读,对于我们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提出“两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内在贯通,使历史中国的深厚底蕴与现实中国的崭新气象深相融通,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这一思想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要求,深刻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思想精华、鲜明特质,进一步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和命脉的时代价值,标志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这一思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和独特魅力,标志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学习选读,对于我们深刻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面貌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世界性贡献。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个日益走向普遍交往、紧密联系的世界历史的过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大潮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洞察世界发展大势、把握人类前进方向,深刻回答“人类社会何去何从”“世界各国如何相处”“不同文明怎样交往”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对共建美好世界的追求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一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实现了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新版本,开拓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了一幅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图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全新选择。这一思想站在真理和道义制高点,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零和博弈、强权政治等陈旧思维,凸显了全人类的共同命运、共同利益、共同价值追求和共同责任,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指明了人间正道,极大增强了人类社会追求更加光明未来的信心和力量。学习选读,对于我们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国际视野和天下情怀,更好地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事业作出新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要求,结合正在全党深入开展的主题教育,组织好《习近平著作选读》学习运用工作,坚持不懈推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要在深化学习上用力,发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示范带动作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在研究阐释上聚焦,围绕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组织理论界从学术基础、实践导向、国际视野、历史维度等方面深化研究,推出更多高质量成果。在宣传普及上创新,坚持大众化方向,转变文风话风,改进方式手段,提高传播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来源:《人民日报》(2023年05月23日 第06版)